時間:2017-01-07來源:飛測生物點擊量:
黃曲霉毒素的污染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的存在
黃曲霉毒素最早是在1960年被發現的,是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次級代謝產物,目前已分離鑒定出來的有12種以上,最常見的有黃曲霉毒素有B1、B2、G1、G2、M1、M2等。黃曲霉毒素的耐熱穩定性非常的好,常規的烹調和加熱法不易將其分解。
全世界范圍內的黃曲霉毒素污染相當的廣泛,包括谷物、堅果以及籽類、牛乳等,尤以玉米、花生污染程度最為嚴重。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食物在田間未收獲前已經被黃曲霉等產毒菌浸染,在適宜的溫度以及濕度等環境條件下繁殖并產產生毒素,或者未經充分的干燥,在儲藏的期間產生了大量的毒素。食用油也容易受到黃曲霉毒素的污染問題,但通過原料的篩選、堿煉、吸附等控制手段可以使成品油中的黃曲霉毒素降到非常低的水平。
攝入量決定黃曲霉毒素是否引起急性中毒。
世界范圍內曾報道數起人類的黃曲霉毒素急性中毒,如非洲的霉木薯餅中毒,印度的霉玉米中毒等。2004-2005年肯尼亞暴發了迄今史上最大規模的黃曲霉毒素急性中毒事件,中毒千余人,死亡125人,中毒玉米中檢出黃曲霉毒素B1的含量高達4400ppb(μg/kg),是罕見的黃曲霉毒素中毒事件。黃曲霉毒素中毒的癥狀一般為一過性發燒、嘔吐、厭食、黃疸、腹水、下肢浮腫等肝中毒癥狀,嚴重者出現暴發性肝功能衰竭、死亡。
根據我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標準規定,黃曲霉毒素的含量如果在安全限量范圍之內,并不會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風險。
一、黃曲霉毒素B1熒光定量快速檢測卡性能
1、 靈敏度:0.5ng/mL;
2、 定量線性范圍:1.0ng/mL - 50.0 ng/mL;
3、樣品前處理時間:8min;
4、檢測時間:10min;
5、準確度:添加回收率為80%-125%;
6、 特異性:在1000 ng/mL濃度水平下與其它真菌毒素無交叉反應;
二、黃曲霉毒素B1熒光定量快速檢測卡檢測流程示意圖
三、黃曲霉毒素B1快速檢測儀結果判讀和輸出
黃曲霉素B1熒光定量快速檢測卡采用便攜式熒光免疫分析儀進行讀數,使得檢測結果更加準確、客觀,避免人為的誤判。
返回新聞列表